凝心聚力谋发展真抓实干谱新篇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基本建成桂林国际旅游胜地而奋斗_桂林旅游政务网
  • 凝心聚力谋发展真抓实干谱新篇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基本建成桂林国际旅游胜地而奋斗
    信息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2017-05-23 11:40  字体+ | 字体-

    凝心聚力谋发展真抓实干谱新篇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基本建成桂林国际旅游胜地而奋斗

                                           ——— 在中国共产党桂林市第五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赵乐秦

    (201696)

     

    同志们:

      这次大会的主要任务是:回顾总结市第四次党代会以来的工作,确定今后五年发展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选举产生中国共产党桂林市第五届委员会、第五届纪律检查委员会,团结带领全市各族人民,抢抓机遇,开拓创新,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建成桂林国际旅游胜地“两个建成”目标而努力奋斗!

      现在,我代表中国共产党桂林市第四届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请予审议。

      一、五年来的工作回顾

      市第四次党代会以来的五年,是桂林发展抢抓重大机遇、取得重大成就、实现重大跨越的五年。五年来,在自治区党委的坚强领导下,市委团结带领全市各级党组织、广大党员和干部群众,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为引领,坚持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一本蓝图绘到底”,解放思想,真抓实干,积极应对各种挑战,主动适应发展新常态,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圆满完成市第四次党代会提出的主要目标任务,开创了桂林改革发展新局面。

      五年来,市委审时度势,不断丰富完善发展思路,紧扣《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加快建设新城,疏解提升老城,产业融合发展,城乡协调推进,生态文化相融,富裕和谐桂林”总体要求,确定了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基本建成桂林国际旅游胜地“两个建成”奋斗目标,在项目建设、产业发展、新型城镇化、城乡环境建设、旅游发展、文化建设、生态保护、保障改善民生、全面从严治党等方面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实践证明,市委提出的总体要求、确定的战略目标、作出的决策部署,顺应发展大势,切合桂林实际,已成为全市上下的广泛共识和自觉行动,成为推动桂林加快发展的强大动力。五年来,市委科学谋划、全力争取,《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发展规划纲要》经国务院同意,获国家发改委批复,桂林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并纳入自治区“双核驱动、三区统筹”核心战略布局,桂林在全国、全区发展大局中的地位更加凸显。五年来,市委全力以赴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持了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十二五”规划实现圆满收官;制定实施“十三五”规划并实现良好开局。五年来,市委坚决贯彻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驰而不息加强干部作风建设,大力倡导“实干就是能力,落实才是水平”工作理念,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广大党员干部勇于担当、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空前高涨,形成了凝心聚力、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这五年,是桂林发展变化最大、发展环境最好、老百姓得实惠最多的五年。五年风雨兼程,五年砥砺奋进,谱写了桂林发展新篇章,为实现“两个建成”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

      这五年,是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实现重大突破、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的五年。市委坚持以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统领全市发展,通过抓规划、抓项目、抓政策、抓管理、抓统筹,力促城市提档升级,桂林综合竞争力显着增强,胜地建设中期目标基本实现。五年来,我们致力于交通基础设施和通达能力的提档升级,统筹推进立体交通网络建设,湘桂高铁、贵广高铁开通运行,桂林动车所即将建成;桂林航空、桂林通用航空投入运营,两江国际机场正在扩建成为现代化国际旅游枢纽航空港,全市即将实现县县通高速公路,交通基础设施支撑能力大幅提升,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地位基本确立。五年来,我们致力于产业做强升级,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引进万达、华润、海航、中电科、香港招商局集团等世界500强、国内500强企业40多家,华为、浪潮、中兴等国内电子信息领军企业也将落户桂林;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电子信息、先进装备制造、医药及生物制品、生态食品四大优势产业加快发展,桂林国家高新区、桂林经开区“两翼齐飞、双轮驱动”产业发展新格局正在形成,各县区特色工业园区发展迅猛,全市全部工业增加值是“十一五”时期的2.11倍。五年来,我们致力于全域旅游的提档升级,大力推动旅游生态文化融合发展,山水观光旅游向高端多元休闲度假旅游转型,国际化元素不断集聚,接待入境游客年均增长8%;旅游总收入年均增幅高于游客年均增幅10.48个百分点,游客人均消费达到1157元,旅游业转型升级成效显着;现代物流、商务会展、信息服务、电子商务、金融服务等现代服务业成为经济发展新引擎。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创建成效明显,农业产业化程度不断提高,特色产业产品优势明显,广西名特优农产品展销会永久落户桂林。五年来,全市13项主要经济指标保持年均两位数增长;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超过7000亿元,投资规模之大、重大项目之多前所未有。

      这五年,是城乡统筹加快推进、城乡面貌深刻变化的五年。市委立足桂林山水城市特点和县域多、发展不平衡的实际,大力推进中心城市带动、县镇村联动、各种要素互动,加速了城镇化发展。累计实施新型城镇化重大项目1000多项,总投资超2000亿元,主城区新增建成区面积26.2平方公里,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由38.8%提高到46.7%,是桂林地市合并以来城镇化发展最快最全面的时期。五年来,我们坚持统筹推进新区建设与老城疏解提升、交通建设与城市管理、产城互动与人居环境改善,城乡面貌焕然一新。临桂新区核心区基本建成,行政中心完成搬迁,各类生产生活要素加速聚集,一座交通便利、生态宜居、产城融合、城乡统筹、人文和谐的现代化新城快速崛起。老城功能业态品位明显提升,“北通南畅、东拓西联”工程取得重大进展,桂阳公路改扩建后将成为桂林具有代表性的旅游大道;北大门交通瓶颈和整体形象得到有效疏解提升,纵贯南北、横穿东西、内联外通的城市交通路网新格局已经成型;一批高端城市综合体相继建成,新型商业业态不断涌现;城市环境综合整治持续推进,国家卫生城市通过复审,市区环境卫生、交通秩序、市民文明素质明显提升,展现了旅游名城新形象。县域经济发展迅猛,县城和小城镇建设如火如荼,44个新型城镇化示范乡镇“书记工程”带动作用明显,获广西百镇示范工程23;旅游特色名县、美丽乡村建设走在全区前列,入选中国传统村落达49;第二次全国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会议在我市恭城瑶族自治县成功召开,恭城经验获得大会一致好评。大桂林“城乡一体、生态美丽、文化多元、富裕和谐”大家园展现出独特魅力。

      这五年,是改革开放全面深化、发展动力活力不断激发的五年。市委坚持政策导向和问题导向,精准发力,系统推进,一批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重要进展,发展活力不断迸发。坚持“统一管理、统一经营、统筹各方利益”深化漓江管理体制改革,成立漓江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大力推进漓江综合整治、统一执法、企业整合、游船星级管理、景区票制票价等改革,漓江管理步入良性发展轨道。加快旅游综合改革,旅游产业用地、导游管理体制、旅游服务业标准化改革走在全国前列。深入推进简政放权,行政审批制度和商事制度改革走在全区前面。强力推进产业园区体制改革,桂林国家高新区扩权强区成效明显,桂林经济技术开发区整合组建。深化城市管理改革,大力推进网格化管理和市场化保洁,城市管理呈现新气象。国企改革成绩显着,非公经济改革稳步推进。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基本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颁证工作稳步开展。主动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积极参与多区域合作,粤桂黔高铁经济带合作试验区(广西园)落户桂林。连续成功举办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亚太旅游协会旅游趋势与展望国际论坛,中国—东盟博览会旅游展永久落户桂林,51国公民72小时过境免签、东盟10国旅游团6天入境免签、桂林居民赴台自由行等政策落地实施,桂林城市影响力显着提升。

    这五年,是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民生福祉大幅提升的五年。市委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全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民生领域累计投入1060.7亿元,年均增长16.6%,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70%以上。累计新增城镇就业40.52万人、农村劳动力新增转移就业45.81万人次,获全国优秀创业型城市称号。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率、新农合及城镇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不断提高,养老体系和社会救助体系不断完善。扶贫攻坚成效明显,累计投入扶贫资金57亿元,减少贫困人口34万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28768元和10365元。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达4.62件,连续获得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称号。教育改革发展走在全区前列,全面实现贫困学生资助从学前到高等教育全覆盖,获全国“两基”工作先进地区荣誉称号。市区各大公园向市民免费开放。卫生和人口计生、体育事业、新闻出版、民族宗教、防灾减灾、安全生产、食品药品监管等各项社会事业蓬勃发展。法治桂林、平安桂林建设扎实推进,信访积案化解成效显着,社会管理、综治维稳取得新成绩,再次荣获全国社会管理综合治理最高奖“长安杯”,社会大局和谐稳定,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这五年,是文化价值充分彰显、文化软实力显着增强的五年。市委坚持以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努力“寻找桂林文化的力量,挖掘桂林文化的价值”,推动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历史文化名城焕发新魅力。深入推进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推动桂林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传承利用。组建桂林历史文化研究院,完成历史文化资源调查,出台首部实体法《桂林市石刻保护条例》,历史文化“散珠碎玉”得到系统抢救;重建逍遥楼、靖江王府片区历史文化旅游休闲街区改造提升工程,受到广大市民和社会各界普遍赞誉;美国飞虎队桂林遗址公园建成开园,文化标识、名人故居修缮开放有序推进,靖江王府及王陵、甑皮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加快建设,传统村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成效显着,城市文化品位得到明显提升。各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全方位免费开放,百姓大舞台、百姓文化大讲坛、漓江之声、读书月等群众性文化活动特色品牌影响力持续提升,“铜鼓奖”获奖作品保持全区首位,中央电视台2016端午特别节目“歌从漓江来”同时段收视率排名全国第一。文化创意产业加快发展,原创动漫系列短剧《可可小爱》登录央视12个频道,力港科技成为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动漫产业领跑全区,提升了桂林发展软实力。

      这五年,是生态环保成绩突出、绿色发展优势凸显的五年。市委始终以保护绿水青山为己任,大力实施生态立市战略,走出一条经济与生态共发展、人与环境相和谐的发展路子。积极推动国家批复桂林漓江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自治区颁布实施漓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条例,漓江保护迈入法制化新阶段。坚持重拳治理漓江,全面取缔青狮潭水库网箱养鱼,恢复了水库良好水质;漓江城市段截污基本完成,漓江风景名胜区核心区采石场全部关停。桂林喀斯特地貌成功申遗,填补了广西世界自然遗产空白。桂林市防洪及漓江补水枢纽工程取得重大进展。坚持严管水体和大气环境,国控、省控断面水质达标率100%,市区环境空气质量恶化趋势得到遏制,空气质量持续好转。全力打造漓江东岸百里生态示范带,创建国家级生态乡镇16个、自治区级生态乡镇59个、自治区级生态村151个,全市森林覆盖率、城市绿化覆盖率、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均居全区前列。制定出台生态文明建设政绩考评制度,夯实绿色发展制度根基,成为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城市、全国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城市、国家级低碳城市试点城市和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

      这五年,是党的建设不断加强、全面从严治党成效显着的五年。市委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全面推进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和反腐倡廉建设。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头脑,切实增强广大党员干部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持续开展党委书记抓基层党建和党风廉政建设述职评议,推进党建责任常态化。深入推进“打造精品党建,建设美丽乡村”等活动,机关党建、基层党建、非公党建成效明显。扎实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普遍增强、作风效能明显好转、党内生活更加严格、长效机制完善构建。坚持好干部标准,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结构不断优化。县()、乡()党委换届圆满完成。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狠抓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落实,严肃查处一批发生在群众身边的“四风”和腐败问题以及一批顶风违纪违法案件,营造了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不断完善,爱国统一战线日益壮大,人民团体和群众组织的作用得到更好发挥;党管武装工作不断加强,获“双拥模范城”全国八连冠、自治区九连冠,凝聚了加快实现“两个建成”目标的强大合力。

      五年的拼搏催人奋进,五年的成就令人鼓舞。这些成就的取得来之不易,是自治区党委正确领导、亲切关怀的结果,是历届市委班子扎实工作、接续奋斗的结果,是全市各级党组织、广大共产党员和各族干部群众顽强拼搏、开拓奋进的结果,是各方各界关心支持、积极参与的结果。在此,我谨代表中共桂林市第四届委员会,向全市广大党员干部和各族群众,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各人民团体和各界爱国人士,向离退休的老领导、老同志,向中央、自治区驻桂林各单位,向驻桂林人民解放军、武警部队官兵,向所有关心支持桂林发展的海内外各界朋友,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回顾五年来的奋斗历程,积累的经验弥足珍贵。必须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必须始终围绕“两个建成”奋斗目标“一本蓝图绘到底”,不折腾、不动摇、不懈怠,心无旁骛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必须始终立足市情,扬长避短,发挥优势,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做好融合发展文章,走切合桂林实际的科学发展之路。必须大力弘扬求真务实工作作风,以实干比能力、以落实论英雄,真抓实干、主动作为,推动各项工作落实。必须始终坚持民生为本,把增进民生福祉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必须始终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不断增强各级党组织的凝聚力影响力和战斗力,为桂林各项事业发展提供坚强组织保证。

      在肯定成绩和总结经验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桂林后发展欠发达的基本市情没有根本改变,前进道路上还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主要表现在:经济总量不大,产业不强规模小,发展动力不足,产业做强升级任务艰巨;城乡发展不平衡,推进新型城镇化任务艰巨;生态环境还比较脆弱,保护与建设任务艰巨;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仍然存在,深化改革任务艰巨;市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干部队伍思想作风和能力水平有待进一步改善;党的建设存在薄弱环节,一些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党风廉政建设任务艰巨,等等。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切实加以解决。

    二、今后五年全市工作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今后五年,是桂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是基本建成桂林国际旅游胜地的攻坚期。从大环境看,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广西正在构建面向东盟的国际大通道、打造西南中南地区开放发展新的战略支点、形成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有机衔接的重要门户,为桂林发展带来了新机遇新动力新空间。从自身来看,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发展,桂林名城优势、区位优势、政策优势、环境优势多重效应叠加,特别是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所取得的丰硕成果,使桂林在自治区“双核驱动、三区统筹”核心战略中的地位更加凸显,为加快发展集聚了强劲动力活力。只要我们保持清醒头脑,增强忧患意识、危机意识、责任意识,以更大的勇气和魄力破解难题、砥砺前行,就一定能开创桂林发展新境界。

      今后五年全市工作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主动参与自治区“双核驱动、三区统筹”发展战略,坚持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一本蓝图绘到底”,围绕“加快建设新城、疏解提升老城、产业融合发展、城乡协调推进、生态文化相融、富裕和谐桂林”总体要求,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基本建成桂林国际旅游胜地而努力奋斗。

      今后五年的目标任务是: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经济增速保持高于全国、全区平均发展速度,到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超过3500亿元,年均增长8%,比2010年翻1.2番以上。人民生活水平显着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8.5%,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9.5%。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社会保障实现全覆盖。民主法治建设和社会治理全面加强,社会文明程度显着提高,社会大局和谐稳定。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村全部出列、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片区县)全部摘帽。

      基本建成桂林国际旅游胜地。生态环境达到优良水平,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旅游业与其他产业深度融合发展,旅游业引领作用和驱动功能不断增强,形成服务经济为主导、特色经济为支撑的现代产业结构;城市文化特色突出,立体交通网络全面优化,国际知名度和美誉度进一步提升,成为世界一流旅游目的地、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全国旅游创新发展先行区、区域性文化旅游中心和国际交流的重要平台、“一带一路”有机衔接的综合交通节点。

    三、乘势而上、主动作为,奋力实现“两个建成”战略目标

      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到2020年基本建成桂林国际旅游胜地是国家赋予桂林的崇高使命,必须突出重点,把握关键,补齐短板,确保如期实现“两个建成”战略目标。

      ()推动产业融合发展,实现经济实力新提升

      产业发展是确保桂林发展速度高于全国、全区平均水平的关键,必须全力打好产业做强升级攻坚战,培育发展新优势。

      构筑新型工业发展新格局。坚定不移实施工业强市战略,以园区为主战场,提升壮大电子信息、先进装备制造、医药及生物制品、生态食品四大优势产业,培育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国家级新型工业化(电子信息)产业示范基地建设,培育一批千亿元产业园区、百亿元产业集群和十亿元行业“小巨人”,到2020年工业总产值突破4500亿元,推动工业向中高端迈进,重振桂林工业雄风。围绕打造桂林国家高新区和桂林经开区“双千亿”产业园区目标,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加快形成分工合理、优势互补、特色鲜明、集约发展的市区“两翼齐飞、双轮驱动”工业发展新格局。到2020年,桂林国家高新区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在全国高新区综合排名明显前移;桂林经开区力争升级为国家级开发区,构筑桂林发展新一极。按照“定位清晰、功能完善、特色凸显、优势互补”思路,加快县域特色园区建设,以园区经济和特色产业推动县域经济发展。进一步创新产业园区管理体制机制、市场化投入机制和奖惩激励机制,推动产业园区可持续发展。强化政策扶持,坚持市领导联系企业制度,加强工业用地、融资、供电等要素保障,完善工业发展考核评价体系,形成推动工业发展的强大合力。

      打造桂林旅游升级版。按照“产品高端化、业态多元化、市场规范化、服务精细化、品牌国际化”思路,全力推进旅游业态、旅游结构、旅游品牌、旅游服务提档升级,到2020年,旅游总收入超过1500亿元,桂林旅游在全区旅游业发展中的龙头带动作用进一步强化。树立大旅游、大市场、大产业理念,优化整合旅游资源,统筹城市旅游和乡村旅游发展,着力抓好26个特色旅游小镇建设和广西特色旅游名县创建,打造8大旅游精品线路,实现景点旅游向全域旅游转变,推动旅游业态提档升级。全力做好“旅游+”文章,加快旅游与一二三次产业融合发展,建成万达文化旅游城,推进百里漓江水陆精品旅游带建设,提升八大世界级旅游精品品质,培育发展高铁旅游、航空旅游、体验旅游、智慧旅游、乡村旅游等新业态,推动跨省()生态、民族民俗、历史文化旅游产业带建设,加快推进旅游资源和旅游企业优化整合,打造旅游旗舰企业,推动旅游产业链提档升级。立足旅游发展新格局新需求新变化,以国际化思维和全球化视野营销策划、宣传推介桂林城市新形象,推动旅游品牌提档升级。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构建与国际接轨的旅游供给和保障机制,推动旅游服务提档升级,提升旅游产业竞争力。

      打造现代服务业新体系。围绕“发展提速、比重提高、水平提升”目标,依托重大项目和旗舰企业,着力打造现代服务业优势区域、优势行业和优势品牌,构建特色鲜明、布局合理、优势互补、集聚发展的现代服务业新体系。加快生活性服务业提质升级,完成靖江王府、塔山、福隆园等文化旅游休闲街区改造,培育发展高端服务业态,辐射带动主城区城中村改造提升;建成万达、华润等城市综合体项目,加快电商桂林创建,推动商贸业态优化升级;建成信和信·桂林国际智慧健康旅游产业园、万福旅游休闲度假区,努力争创全国健康医疗旅游示范基地。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转型,大力发展金融、保险、证券、物流等产业,建成海吉星食尚港、桂林西货运站,着力打造区域性商贸服务中心、现代物流新枢纽。加快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提升壮大一批现代服务业重点产业和龙头企业,补齐服务业短板。深入挖掘县域服务业特色资源,延伸拓展服务业链条,构建覆盖城乡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快服务业创新发展和标准化建设,争取新一轮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着力建设服务全区、辐射粤桂湘黔的区域性现代服务业中心城市和自治区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示范区。

      推动现代农业新突破。按照“稳粮保供给、增收惠民生、改革促统筹、强基增后劲”的思路,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和品牌化建设,促进农业“接二连三”融合发展,实现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跨越。加快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建设,实施现代特色农业产业“7+3”提升行动,大力发展特色效益农业、现代设施农业、生态循环农业、休闲观光农业和农产品加工流通业,积极发展生态养殖、健康养殖和林下经济,做强做优粮食、果蔬、养殖、中药材等特色优势产业,构建布局合理、结构优化、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农业发展新格局。深化农村改革,积极培育龙头企业和合作经济组织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强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健全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快农业机械化进程,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积极推广“互联网+农业”模式,大力发展农村电商,提高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

      大力推动科技创新。坚持把创新摆在全市发展大局的核心位置,加快形成以创新为引领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发挥桂林科教优势,加大政策引导和扶持力度,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高校院所共同参与、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区域技术创新体系。积极搭建创新创业平台,支持企业与高校院所共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协同创新中心等合作平台,建成一批双创中心、创客空间,重点推进国家级小微企业创新创业示范基地、桂林国家农业科技示范园区、桂林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以及桂林国家大学科技示范园建设。加大产业创新力度,围绕新型工业、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文化科技、智慧旅游和民生等领域需求,积极开展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强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实施产业高级人才引进工程,构建有利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政策环境,激发社会创新创造活力。

      ()推动城乡协调发展,建设富裕和谐新家园

      城乡协调发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必须全力打好基础设施建设攻坚战,统筹城乡区域发展,稳步推进新型城镇化。

      加快打造品位休闲之都。按照“山水特色突出、文化底蕴彰显、功能配套完善、文明和谐有序”思路,提升新区老城综合服务功能和支撑引领作用,推进中心城市组团发展,着力打造绿色生态、开放创新、活力迸发、管理高效、地域特色鲜明的现代宜居城市、文化品位之都。到2020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超过55%,中心城区人口超过130万人,城市风貌明显改善,城市品位明显提升。大力推进城市规划提升行动,积极开展多规合一试点,完善城市规划体系。大力实施城市承载力提升行动,新区做好“加法”、老城做好“减法”,统筹推进新老城区建设。临桂新区按照“完善功能、提升品位、丰富内涵”思路,完善基础设施、配套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生态景观建设,进一步拉大新区框架,促进新区与桂林经开区融合发展,到2020年,把临桂新区建成配套齐全的行政中心、现代时尚的国际门户、产业集聚的高效之城、生态宜居的山水新城、城乡统筹的辐射中心。老城按照“突出旅游功能、提升生态功能、增强文化功能”导向,加快实施城市修补和生态修复“双修”工程,全面打通城市交通末端节点,改善城市“微循环”;大力推进棚户区(城中村)、城乡结合部、无物业小区、背街小巷、重要节点风貌改造及城市设计水平提升;加快完善城市公共服务功能,提升城市环境便利性和舒适度,满足市民游客需求;推进漓江市区段岸线整治,辐射带动城市周边村庄改造。大力推进城市管理提升行动,加强和改善城市治理。深入开展环境综合整治,突出抓好拆违控违、交通秩序整治。加快城市管理立法,推进城市管理执法体制改革,构建权责明晰、服务为先、管理优化、执法规范、安全有序的城市管理体制。加快智慧城市、数字城市建设,提高城市管理法治化精细化智慧化水平。

      加快完善城乡基础设施。统筹抓好交通、能源、水利、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构建功能完善、适度超前、智能管理、安全高效的现代基础设施体系,着力增强城乡可持续发展支撑能力。加快推进高铁、民航、公路、水运建设,建成桂林动车所,完成桂林两江国际机场扩建工程,实现县县通高速,完善国省道路干线布局,构建农村公路纵深网络,全力打造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和国际旅游航空枢纽。加快完善城市路网结构,优先发展公共交通,推进新老城区大容量现代化公共交通建设,形成纵贯南北、联通东西、便捷高效的城市交通系统。加快自治区级海绵城市试点建设,推进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加快县县通天然气工程建设,提高能源安全和保障能力。推进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建成桂林市防洪及漓江补水枢纽工程,着力构建防洪抗旱减灾体系,提高防洪排涝减灾能力。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大数据战略,大力推进信息惠民国家示范城市和信息消费试点城市创建,实现城市公共场所免费WiFi全覆盖,推动信息化与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

      培育发展桂林都市圈。坚持以人为本、“四化”同步、优化布局、生态文明、文化传承,构筑分工合理、功能互补、良性互动、协同发展的桂北城镇群。坚持扩容提质和凸显特色并重,大力推进县城建设,建设具有浓郁地域风情的“桂北老家”,提升县城人口聚集、产业聚集、人才聚集、商业聚集功能,加快县城向城市转型,推进全州、荔浦撤县改市,灵川县城按照城区标准规划建设,其他县城因地制宜建设成为特色鲜明的重要节点城市。突出集聚要素、衔接配套、连城带乡功能,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示范乡镇“书记工程”建设,积极开展自治区百强示范镇创建,推动撤乡改镇,建成一批生态环境优美、文化底蕴厚重、产业特色鲜明、基础设施完善、适宜人居创业的重点城镇和特色城镇,形成以中心城市为核心、县城为副中心、重点城镇为支撑的大桂林都市圈。

      加快美丽乡村建设。按照产业富民、服务惠民、基础便民的思路,积极探索新农民、新农业、新农村、新生活美丽乡村建设新模式,走生产更加发展、生活更加富裕、生态更加良好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加强规划编制,挖崛文化内涵,突出乡土特色,把桂北古村落保护好、修复好、利用好,打造一批“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村庄和乡邻小镇。巩固“三清三化”成果,推进“三民三美”活动,持续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全面改善农村生产和人居环境,全力打造宜居乡村、幸福乡村。充分发挥群众主体作用,建立完善政府主导、村民参与、社会支持的投入和管理长效机制。

    ()推动文化繁荣发展,提升文化名城新形象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必须坚持“寻找桂林文化的力量,挖掘桂林文化的价值”,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坚定的文化自信、更大的文化作为,提升城市软实力。

      全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加强和改进宣传思想工作,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动权和主导权,坚持用“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共识、汇聚力量。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加强思想道德和社会诚信体系建设,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大力倡导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把提高广大市民的文明素质摆在更加突出的地位。积极培育桂林人文精神,精心培植城市精神资产,增强桂林城市凝聚力。创新宣传舆论工作方式方法,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完善舆论监督和互联网管理体制机制,提升舆论引导水平。

      加快历史文化保护利用。深入实施“整理抢救、研究包装、保护利用”三部曲,切实抓好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利用,做足文化文章,讲好桂林故事。加强历史文化名城风貌整体保护,做好历史文化街区划定和保护工作,建成靖江王府及王陵、甑皮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积极推动灵渠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推动古桂柳运河和会仙湿地保护开发,加强红色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积极推进历史建筑、历史文化标识建设和名人故居修缮开放。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族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展示工作。加快历史文化保护地方立法,建立完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长效机制。

      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完善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管理、运行、保障机制,引导文化资源向基层延伸、向社会开放。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加强各级图书馆、博物馆、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广播电视无线覆盖工程、宽带网覆盖工程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继续提升群众性特色文化品牌影响力,鼓励、扶持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活动。深入实施文化精品工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推出一批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加大优秀文化领军人才、经营人才、复合型人才扶持培养力度,着力打造文化人才小高地。

      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充分发挥文化底蕴深厚的优势,加快文化与旅游、生态、科技、金融、互联网等深度融合发展,促进新型文化业态不断涌现、文化产业不断壮大。加快发展文化创意、新闻出版、演艺娱乐、文化会展、数字动漫、广播影视、绘画摄影等产业,推动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加强政策扶持引导,深化文化管理体制改革,积极推进金融资本、社会资本与文化资源有机结合,加快文化企业公司制、股份制改造,积极培育文化产业集团和文化中介组织等文化市场主体,提升文化产业竞争力。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合作,提升桂林文化影响力。

      ()坚持生态立市战略,厚植绿色环保新优势

      良好生态是桂林最宝贵的资源、最大的品牌和最殷实的家底,必须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绿色化引领转型发展。

      加强漓江生态保护。坚持把保护漓江作为生态建设最首要的战略任务,严格执行《桂林漓江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广西壮族自治区漓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条例》,确保漓江严格保护、永续利用和可持续发展。严格保护漓江水系,加大漓江上游水源林保护建设,全面禁止漓江风景名胜区范围内开山采石挖沙,加快生态修复,恢复保持漓江自然景观风貌。完善漓江沿岸环保基础设施,实现漓江流域城镇截污管网全覆盖,彻底解决漓江沿岸生活面源污染问题。加快漓江城市段环境综合整治,完成“两江四湖”二期和琴潭湿地公园、漓江旅游专用码头及漓江游船节能减排提升改造、漓江沿岸慢行步道改造等重大项目建设,提升漓江环境品质。统筹推进漓江沿岸生态乡村、旅游开发、交通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漓江东岸百里生态示范带、桂阳公路文化生态体育休闲带建设。坚持“统一经营、统一管理、统筹各方利益”,完善漓江管理体制,创新漓江旅游经营机制,最大限度发挥漓江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把漓江建设成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典范,打造全球知名品牌。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治理。以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为抓手,全面提升生态环境质量。尽快制定并严守桂林生态保护红线,推进主体功能区建设,构建以自然保护区、水源保护区、湿地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等重点生态功能区为支撑的生态安全体系,筑牢桂北生态屏障。深入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动,全面实施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强化工业废气、机动车尾气和城市扬尘等污染源治理,加强城乡饮用水源地和农村自然水体保护,持续推进青狮潭水库环境综合整治,加快污染土壤修复,改善提升环境质量。建设全国水生态文明试点城市。加大农业面源污染和农村生活污染防治力度。深入推进重要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及石漠化综合治理。持续实施“绿满八桂”工程。推动绿色建筑、绿色通道、绿色交通建设,积极推行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建设低碳城市。

      完善绿色发展考核体系。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完善城乡环境保护体制机制,建立绿色发展指标体系,用制度严守资源消耗上限、环境质量底线、生态保护红线。强化“党政同责、一岗双责”环境保护责任制,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建立环境保护责任追究、环境损害赔偿、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机制,健全环境保护工作长效机制。按照主体功能区定位,实行差异化绩效考评。建立生态文明建设联动机制,加强生态环保执法监督检查体系建设。强化企业环保主体责任,建立政府、企业、公众共治的环境治理体系,形成保护生态环境、呵护绿色家园的强大合力。

      ()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激发创新发展新动力

      改革开放是发展进步的活力之源,必须坚决破除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充分释放改革红利,争创开放发展新优势。

      开创深化改革新局面。坚持整体推进、重点突破,因地制宜、注重特色,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发展质量效益。深化旅游综合改革,构建统筹规划、监管到位的旅游管理体制,完善旅游经营机制。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全面实施政府部门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制度,推动“互联网+政务”等工作创新,提高政务服务水平。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清退“僵尸企业”,积极推进国有企业兼并重组、改制上市,打造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企业集团。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积极推行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推进投融资公司整合做强。深入推进桂林旅游产业用地改革试点,全面完成农村土地确权改革任务,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完善对被征地农民合理、规范、多元保障机制,让农民公平分享土地增值收益。抓好公共服务领域改革,加快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推动城乡教育、卫生、文化、体育、交通、社保等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加快市、县区管理体制改革,推进扩权强县、扩权强区,加强市直部门与城区联动发展,构建责权利相统一的城区体制机制,激活发展活力和内生动力。

      构建开放合作新格局。顺应国家“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和自治区“双核驱动、三区统筹”战略新要求,主动融入“四维支撑、四沿联动”开放发展新格局,提高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深化面向东盟、对接港澳台、拓展欧美日韩的开放合作,加强与高铁沿线、珠江—西江经济带、北部湾、珠三角、长株潭、成渝等区域合作,加快推动粤桂黔高铁经济带合作试验区(广西园)建设,探索建设湘桂湘江上游生态经济合作区,提高区域合作水平。大力支持桂林航空公司发展,扶持开发国际国内新航线,形成以桂林为核心的2小时“空中巴士”圈,打造区域性航空旅客集散枢纽和综合交通节点。争取设立桂林国家一级铁路口岸。精心办好中国—东盟博览会旅游展、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亚太旅游协会旅游趋势与展望国际论坛等展会,鼓励国内外知名会展企业到桂林办会办展。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着力引进一批世界500强和国内500强企业,鼓励优势企业到境外开展项目和技术合作。树立人人都是投资环境的理念,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营造亲商爱商护商的发展环境。

      ()推动民生社会建设,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

      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提升保障改善民生水平,努力增进人民福祉。

      全力决战脱贫攻坚。全面贯彻落实中央、自治区脱贫攻坚决策部署,坚持精准识别、精准扶持、精准管理、精准考核、精准脱贫,全力打赢脱贫攻坚战。精准实施脱贫攻坚“七个一批”和“十大行动”,加大项目、资金、政策等倾斜力度,统筹推进贫困地区基础设施改善、特色产业发展及贫困人口素质提升、创业就业、移民搬迁,明显改善贫困地区生产条件和人居环境。强化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的脱贫攻坚责任制,全面落实扶贫责任、权力、资金、任务“四到县”制度和党员干部“321”结对帮扶工作方案,强化脱贫工作责任考核,完善脱贫摘帽激励机制,积极推进社会扶贫、行业扶贫,营造全社会扶贫强大合力。到2020年,确保全市28.4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499个贫困村全部出列、3个贫困县(片区县)全部摘帽,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小康社会。

      统筹推进创业就业。完善落实创业就业扶持政策,健全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努力实现更高质量充分就业。加强就业创业指导和培训,继续实施大学生就业促进计划和创业引领计划、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计划,完善就业实名制登记和就业援助政策,统筹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就业困难人员就业以及失业人员再就业,稳定就业形势。优化创业环境,大力支持创业孵化基地、众创空间和大学生、农民工创业园建设,以创业带动就业。建立和谐劳动关系,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

      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基本实现法定人员全覆盖。建立健全城乡一体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制度,健全工资收入稳定增长机制。健全社会保障财政投入机制,建立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接续平台。加快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加强城镇棚户区和农村危房改造,完善公租房廉租房并轨制度。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机制。统筹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健全受灾群众生活救助保障制度。大力发展社会福利事业。

      加强法治桂林建设。完善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坚持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构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提高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推进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转移,健全基层群众自治机制和基层组织自治功能,实现综合服务管理平台和网格化管理全覆盖,推动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深化信访体制机制改革,完善群众的诉求表达机制,健全群体性事件预警应急处置机制和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有效预防和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深入推进平安桂林建设,完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依法防范和惩治违法犯罪活动,不断提升人民群众安全感。加强地方立法工作,着力推动重点领域立法。坚持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保障发展,健全依法决策和监督机制,深入推进依法行政,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建设法治政府。扎实推进司法体制改革,健全司法权力运行和监督机制,规范司法行为,提高司法公信力。培育法治文化,加强法治宣传教育,形成全民遵法崇法守法良好法治氛围。牢牢守住公共安全这条底线,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确保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推动各项社会事业发展。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深入实施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实现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在全区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坚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以基层为重点,以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推进健康桂林建设。切实加强食品药品安全治理体系,争创广西食品安全城市。加强人口计生工作,不断提高优质服务水平。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推进医养结合,建设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加快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支持残疾人事业发展。

    四、全面从严治党,不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实现“两个建成”目标,关键在党,必须全面从严治党,为加快实现“两个建成”提供坚强组织保障。

      ()加强思想建党,坚定正确政治方向。始终把思想建党放在首位,筑牢全面从严治党思想根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扎实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健全完善各级党委理论中心组学习制度。突出抓好党员经常性教育,强化理想信念和党章党规党纪教育,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切实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加强和改进党员干部教育培训,优化培训机制,充分发挥党校的主阵地主渠道作用,着力提高党员干部战略思维能力、辨证思维能力、综合决策能力、驾驭全局能力。大力弘扬理论联系实际学风,以更加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敢闯敢试、锐意进取,真抓实干、狠抓落实,开创桂林改革发展新局面。

      ()培养造就高素质干部队伍,推动形成人才发展生动局面。坚持党管干部原则,着力培养造就一支讲政治善执行、素质高本领强、作风实形象好、敢改革勇破难的干部队伍。牢固树立正确选人用人导向,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选人用人标准,注重用发展实绩考察干部、使用干部,大力选拔对事业高度负责、对工作敢抓敢管,在困难面前敢于担当、勇挑重担的干部,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力。加强干部管理任用,坚持激励与约束并举,健全完善激励机制,完善政绩考核体系,营造干事创业的宽松环境和浓厚氛围,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愿干事、敢干事、能干事、干成事,努力在新起点上实现更大作为。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完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统筹抓好少数民族干部、女干部、党外干部、年轻干部培养选拔工作,加强后备干部队伍建设,拓宽干部选拔渠道,优化干部队伍结构。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继续深入实施“漓江学者”、人才小高地建设、拔尖人才评选等重大人才工程,创新人才培养、评价、管理、激励机制,着力营造尊重、关心、支持人才的良好社会氛围。

      ()着力夯实基层基础,扎实推进基层党建改革创新。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着力把执政资源向基层倾斜,工作力量向基层集中。完善市、县()党委和市直单位党组(党委)抓基层党建工作责任制度,乡镇、村(社区)党组织书记抓基层党建“联述联评联考”制度,确保基层党建工作目标任务落实。深入开展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创建活动,大力实施党建综合服务阵地提升工程、十百千先锋示范工程和抓党建促脱贫攻坚工作,打造精品党建品牌;完善考评机制,加强基层组织阵地建设、贫困村党组织第一书记和新农村建设指导员队伍建设,争取有条件的村屯实现党组织建设全覆盖,切实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继续探索完善党代表大会制度,推广县区党代会常任制,推行市级层面党代会代表任期制。继续抓好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党建工作,不断扩大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覆盖面。探索党员发展和管理工作新思路新方法,加快实施发展农村党员“双培双促”工程、发展青年学生党员“源头”工程、发展高知识群体入党“双培”工程。严格党员日常管理,严格党员党内生活制度,严格执行党员退出机制,永葆党的先进性纯洁性。

      ()持之以恒加强作风建设,以优良的党风促政风带民风。始终铭记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多管齐下持续推进正风肃纪。深入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巩固和深化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成果,加强绩效考评,健全作风建设长效机制,切实解决慵懒散、不作为、乱作为、不会为、“中梗阻”等作风顽疾。严格执行党内政治生活准则,坚持落实“三会一课”等基本制度,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健全民主集中制,实现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强化“实干就是能力,落实才是水平”工作理念,完善领导干部联系基层、调查研究、接访下访制度,切实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进一步完善厉行节约、职务消费、公务接待等制度,加大对隐性变异“四风”问题查处力度和曝光力度,持续释放越往后执纪越严信号。完善大督考机制,强化督查和考评问责机制,推进作风建设常态化制度化。

      ()深入推进反腐倡廉建设,营造风清气正政治生态。坚决把纪律挺在前面,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党委主体责任和纪委监督责任,切实把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责任落到实处。严格落实《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严格执行《中国共产党廉政准则》《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强化党员干部责任意识、纪律意识,把握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着力构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有效机制。稳步推进纪律检查体制改革,实现派驻监督全覆盖。健全巡查工作机制,加大“一案双查”和责任倒查力度,确保中央、自治区党委和市委重大决策部署落实到位。坚持“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保持惩治腐败高压态势,严肃查处各类违纪违法案件。加强扶贫领域监督执纪问责工作,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紧盯关键少数,加强对权力运行的监督制约,推进源头防控工作,加强廉政文化建设,大力倡导和弘扬廉洁家风,实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营造桂林政治生态的绿水青山。

      ()发挥党委领导核心作用,凝聚“两个建成”强大合力。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不断完善工作体制机制,提高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支持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履行职责,提高政协参政议政实效。贯彻中央统战工作条例,巩固和发展统一战线的资源优势,加强同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的团结合作,做好民族宗教工作,构建“大统战”格局,壮大爱国统一战线。充分发挥工青妇等人民团体的桥梁纽带作用。坚持党管武装,深入开展双拥共建活动,大力支持国防和军队改革,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健全民主制度,依法保障人民权益,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最大限度汇聚万众一心推动桂林加快发展的磅礴力量。

      同志们,过去五年的辉煌成就永载史册,未来五年的发展蓝图催人奋进。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励精图治、砥砺奋进,以功成不必在我的胸怀,一任接着一任干,一本蓝图绘到底,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基本建成桂林国际旅游胜地“两个建成”目标而努力奋斗!

     


    分享到: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旧版链接

    桂林市旅游发展委员会主办 桂林市旅游公共服务管理处技术支持与保障 Copyright @ 1996-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桂ICP备11006795号-4 桂公网安备 45030202000013号

    网站标识码:4503000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