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胜:依托生态资源和民族文化实现“景区旅游”向“全域旅游”转变_桂林旅游政务网
  • 龙胜:依托生态资源和民族文化实现“景区旅游”向“全域旅游”转变
    信息来源:桂林晚报  作者:谭熙 通讯员潘志祥 李培民  发布时间:2018-08-02 09:27  字体+ | 字体-

       

       每年国庆前后,龙脊梯田由绿变黄,满山金稻吸引游人如织。 

     

       今年6月底,第七届龙脊梯田文化节在有“世界梯田原乡”之称的龙胜各族自治县举行。这是龙胜17万各族群众一年一度最大的民族文化盛会。期间,来自龙胜各乡镇的2000多名苗、侗、瑶、壮、汉等民族群众载歌载舞,展示多姿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龙胜各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和新时代龙胜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吸引了众多游客的目光和焦点。 

      而这,也是龙胜的旅游业向全域旅游大格局转变的表现之一。近年来,龙胜按照全域旅游发展的思路,加快旅游产业转型升级,龙胜从加强党委政府领导、优化全县整体规划布局、统筹综合管理、突出特色挖掘、强化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一体化营销推广等方面构筑全域旅游格局,推动旅游扶贫工作,以“旅游+”为抓手,带动产业发展,让绝大部分的群众能够享受旅游发展带来的红利,实现了全域旅游发展的新突破。

      旅游资源独特

      位于湘桂交界的龙胜各族自治县全县有17万人口,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了总人口的八成,是我国中南地区最早成立的少数民族自治地方。全县山地居多,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

      每到假期,龙胜就会吸引众多游客。秀美的山川、壮观的梯田、良好的生态、神奇的温泉和多姿多彩的少数民族风情,去过的人都会为之着迷,流连忘返。特别是国庆前后,桂林龙脊梯田由绿变黄,满山金稻吸引游人如织。

      去年8月9日至8月19日,经过一年多的筹划建设,位于龙胜都坪村的板坪樱花旅游合作社大型游泳池开始营业。市民利用假期、周末及下班后的时间来此游泳、烧烤,品尝乡村原汁原味的农家美食。相应的活动广场、长廊、大型停车场、特色旅游厕所,以及规划的环村水系和道路都在进一步的建设中,村里要将这一项目打造成从陆上观赏、采摘、烧烤、餐饮,到水里游泳、戏水等一条龙的农家乐服务,也可带动周边村的经济发展,同时以旅游带动种植、养殖业等发展。

      而马堤乡张家塘的苗寨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体验苗族传统文化。

      据悉,龙胜县委县政府把旅游业作为全县的支柱产业、核心产业、品牌产业和生命产业来打造,充分依托龙胜独特的生态资源,保护发展多彩的民族文化,因地制宜发展特色旅游,努力建设资源优化、空间有序、产品丰富、产业发达的科学旅游系统。如今,龙胜旅游形成吃、住、行、游、购、娱一条龙旅游服务体系,当地政府不断拓展和丰富休闲度假游、农耕文化游、民族风情游、生态养生游等旅游模式,为实现旅游业由“景区旅游”向“全域旅游”发展模式转变而不断努力。

      记者从龙胜旅游局了解到,目前龙胜拥有十多家旅游企业;2个4A级景区、2个3A级景区,龙脊景区正在创国家5A级景区;五星级乡村旅游区1个,四星级乡村旅游区2个,中国特色旅游景观名村1个,广西特色旅游名村2个;有黄洛瑶寨、金竹壮寨、白面瑶寨、细门瑶寨等一批特色少数民族村寨;全县旅游直接从业人员达2.5万人,间接从业人员达5万人。

      游客对龙胜的满意度在广西特色旅游县区排名前列。龙胜先后荣获“全球最佳旅游目的地”、“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地”、“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全国森林旅游示范县”、“中国品牌节庆示范基地”、“全国研学旅游示范基地”、“广西特色旅游名县”等称号。

      根据龙胜旅游局的数据统计,龙胜每年接待的游客人数逐年增加,从2013年的247.9万人次到去年的777.36万人次,在去年全县旅游总消费达83.38亿元。

      旅游扶贫培育“两栖农民”

      2003年,作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的龙胜决定探索一条旅游扶贫的道路。

      龙脊镇大寨村自2003年修通公路以来,与桂林龙脊旅游有限责任公司签订协议,共同开发金坑梯田景区,景区每年从门票收入中按比例补偿给大寨村作为旅游红利,村民则需按照规定种植水稻和维护梯田景观。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梯田让村民不仅有耕作的收成,还带来了旅游业的分红。

      依托龙脊梯田、吊脚木楼和民族民俗活动等,在政府大力引导下发展乡村旅游,大寨村的村民建起了新楼房,开起了农家旅馆、农家饭店,通过从事导游、接待住宿、销售土特产等旅游服务,大寨村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村”,成为全国旅游扶贫示范村。

      龙胜旅游局的负责人告诉记者,在去年,大寨村的入村游客量达60万人次,景区门票、索道、耕种补贴3项合计530万元,村民分红最多的达4.79万元。如今,大寨村的村民“农业+旅游”的“两栖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道路越走越宽广。

      黄洛瑶寨以“红瑶长发”文化为核心,打造出了原生态的长发歌舞表演、长发洗护产品、农家特色餐饮住宿、民族纪念品等,已经成为发展民族文化旅游的典型代表,2017年接待游客50万人次,仅歌舞表演一项就分红200余万元。

      近年来,龙胜确定“生态立县、绿色崛起”的总基调,以建设“中国生态旅游强县、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为目标,结合龙胜生态、文化、乡村等资源紧密联系的实际情况,大力推动生态旅游、乡村旅游、文化旅游等融合发展,通过树立“全县生态大景区,旅游扶贫一盘棋”理念,深入开展旅游精准扶贫工作,“抓基础,重投入,显特色,树品牌”,千方百计促进旅游扶贫工作的健康发展,逐步探索出一条生态、旅游、扶贫“三位一体”发展路子。通过景区景点、特色村寨、旅游产品及旅游商品的开发,龙胜成功走出了符合龙胜实际情况的旅游扶贫开发模式。

      加强旅游建设完善产品体系

      去年10月26日,经过四年建设、连接桂林和三江侗族自治县的桂三高速通车了,结束了龙胜高速公路的历史,从桂林市区到龙胜县城只要1个多小时,比走国道缩短1个小时。龙胜纳入高速交通网络后,不仅通过接入三柳高速,与广西北部的旅游景点连成线,也因厦蓉高速、包茂高速、贵广高速等,与贵州、湖南、四川、珠三角等地形成快速串联,带动其与沿线地区旅游业、农业、商贸等产业的合作与发展,为当地脱贫致富,提供更为有利的硬件基础设施。

      龙胜旅游局负责人介绍,为了推动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实现旅游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化,通过加强党委政府领导、优化全县整体规划布局、统筹综合管理、突出特色挖掘、强化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一体化营销推广,积极引导群众发展生态旅游,使全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龙胜县委县政府积极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启动和续建生态旅游扶贫大环线、龙脊景区大循环路、龙脊创5A工程、温泉二期改造、全县民族村寨防火工程等16个重大项目,启动了各族文化园、金竹壮寨古民居民宿、龙泉景区、南山景区等景区景点的开发,实施了厕所革命、村寨电瓶车道、传统古村落和特色村寨的保护和发展、“长征驿站”等公共服务基础设施项目,累计投入5亿元用于提升全县旅游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水平。其中,龙胜正在建设一条长达300公里的生态旅游扶贫大环线,将10个乡镇和80%的行政村都串联起来,将全县作为一个大景区来建设,主要景区景点串点成线、串线成片,推动龙胜旅游全面提升。

      按照全域旅游发展的要求,龙胜对县内旅游资源进行了新的规划,将全县作为一个大景区来建设,按照“旅游一盘棋”来发展,致力于把龙胜建成“绿色生态家园”。龙胜旅游界上下一心,结合本地的养生、农耕、民俗、乡土等特点,结合新旅游七要素“商、养、学、闲、情、奇、文”推进旅游产品体系构建,推动农耕文化游、节庆活动游、休闲度假游、乡村体验游、生态森林游、健康养生游等旅游产品的发展,加大龙脊四宝、凤鸡翠鸭、两茶两果、菊花、红糯米等系列旅游商品的开发力度,迎合旅游市场变化,提供符合游客多样化需求的有效供给。

      为了有效整合全县旅游宣传力量,龙胜整合资源重点打造世界梯田原乡、多民族生态博物馆、中国红玉之乡、有机食品大园区、康寿养生胜地五大特色旅游品牌。同时,龙胜通过大力宣传风光风情和开展“龙脊梯田文化节”、“开耕节”、“红衣节”、“祭萨节”、“红糯节”等一系列民俗节庆活动,强化宣传策划营销,提升品牌价值影响,进一步带旺了龙胜旅游,拓展和巩固了客源市场。

      接下来,龙胜将继续以生态、文化、特色打造为核心,夯实全域旅游发展基础,加快龙胜旅游商品中心、龙脊景区循环路、龙脊创5A基础设施提升工程、大型实景演出、泗水特色小镇、南山云中草原、潘内梯田景区开发、平等特色小镇等重大项目的建设,特别大力推进“生态旅游扶贫大环线”修建,着力于将全县的主要旅游景点串点成线、串线成片,推动龙胜旅游全面提升,带动全县各族人民脱贫致富。


    分享到: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旧版链接

    桂林市旅游发展委员会主办 桂林市旅游公共服务管理处技术支持与保障 Copyright @ 1996-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桂ICP备11006795号-4 桂公网安备 45030202000013号

    网站标识码:4503000065